• 本栏最新文章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范文 >

管理论文:[人力资源]对大学生投资大、收益低、就业难的深层思考

时间:2009-12-12    作者:网络转载    来源:范文网    Tag:

2003年毕业的大学生,达212万人之多。前多少年较为容易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遇到了就业难问题。学者们和社会各界对此发表了许多看法,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们对工作条件、收入标准等等要求过高,如果降低一些,就不会发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么,到底中国的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发生了什么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行客观和较为深入的探讨,以便进行调整和适应。

首先,从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角度看,不能片面地责难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特别是对收入水平的抉择,大学生谋求较高收入的工作岗位是有道理的。笔者对中国各学历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进行计算后发现,城镇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和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阶段毕业人力资本量分别为2002年价格人民币3.1万、4.9万、7.4万、19.4万、31.6万、49.8万;各阶段新增人力资本边际收益率(高学历与低学历收入之差比以本学习阶段投资新增人力资本量),分别为9.8%、22.2%、11.0%、4.7%、18.8%、14.6%。可以看出,从中等教育水平培养到高等教育水平,需要人力资本投资12.1万元,边际投资很大。据有关调查资料,目前大学毕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每月1700元左右,高中和中等教育毕业的为1500元左右,大学投资收益率仅为4.7%。这样低的边际收益率,对大学阶段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极不合算的。因此,大学生及其家长找一个能回报大学阶段投资的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就是投资对合理收益的追求,是经济人最理性的反应,而简单说大学生择业条件太高,挑三拣四,从成本收益理论讲,是毫无道理的。否则,从投资回收角度讲,他无法收回大学阶段的教育投资,实际是亏损的,那又何必要上大学呢?

其次,问题发生在目前的大学教育结构上,即毕业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从已经就业的大学学历人力资本的收益率最低,以及目前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来看,无疑是大学生供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价格水平决定于供求关系,就业市场也一样。大学生能谋求到的工资水平,决定于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的格局。如果某一学历阶段的人力供过于求,其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必然要下降。因此,一些大学生屈就低工资水平的工作岗位,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有一些责难者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大学扩大招生,导致了大学生的供过于求。这种看法是片面和错误的。目前的过剩,不是总量性的过剩,而是结构性的过剩。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大量的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毕业的,大专和本科毕业的不到5%。怎能说大学毕业的人口过剩了呢?难道大量培养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学历的劳动者,就能缓解就业压力?今后,在知识经济、法制社会、全球竞争和信息化时代,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大学以上学历毕业的创业者,兴办企业,创造就业,大量的低素质高中程度的劳动者去哪里就业呢?

从大学生的供给结构看,有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去是培养“吃皇粮、捧铁饭碗”人才的教育。大学毕业后一般分配到党政社团、国家事业、国有企业单位中,计划分配,工资有一定标准并稳定提高,除了国有企业外,工资来源为财政经费,在过去大学生毕业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大量地分配到这些单位,财政还负担得起,国有企业也容纳得了。现在,党政社团、事业单位都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有企业每年也要减出几百万人来;而另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上为党政社团、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却越来越多。二是大学教育培养的技能性和创业性人才较少。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实验、操作、实习等等较为缺乏,许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而在大学中几乎不开创业课程,大学生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开拓和研究市场,怎样进行核算,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等等,一无所知。

再次,大学生需求方面也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受到制约,中小企业数量太少,民间中介、社区等组织不发达,自由职业者受到限制。日本1.25亿人口有660万个中小企业,中国近13亿人口只有700万个。从世界性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考察中小企业数量与在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关系,中小企业平均从业者为10人左右;而从就业的结构看,一个国家65%

上一篇:法律论文:[经济法]浅谈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行政论文:【国家行政管理】大企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