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最新文章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范文 >

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流通模式研究

时间:2009-12-12    作者:网络转载    来源:范文网    Tag:

一、电子商务革命的意义

  (一)生产社会化与流通社会化。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伟大结果就是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家庭小作坊被蒸汽机武装起来的机器大工厂所代替,生产的产品不是在本地消费而是运往世界各地,工厂的规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大,19世纪末出现了跨国公司,以全球发展为战略,实现在全球生产、全球销售。至20世纪末,数千家跨国公司已经基本占领了世界上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生产领域。

  与生产社会化相比,流通的社会化程度远远落后,当跨国公司在全球运筹帷幄、四处扩张的时候,流通企业大都没有跨越国界,与生产企业相比,除了极少数之外,流通企业(包括批发、零售、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经营的地域范围有限,一般都以在所在国经营为主。

  生产领域的高度社会化和流通领域的社会化程度不足产生了矛盾,生产领域内的高度社会化表现为生产企业的高度组织性和生产的大规模性,但流通领域却因环节众多和企业规模不足而使大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常常不能高效地通过流通渠道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流通领域中的中间商、批发商、零售商互不信任,把渠道伙伴当做获取利润的来源,在交易中封锁信息、相互压价或抬价。各级中间商为了保证销售不至于中断,纷纷加大库存,这种行为给生产企业造成虚假信息,导致生产环节和原材料供应环节的供给进一步扩大,产生所谓的“牛鞭效应”,致使整个社会需求发生虚假繁荣的现象,为生产过剩埋下隐患。

  冗长的流通渠道、过多的中间环节、低效的信息传递使生产企业难以确切掌握社会实际需求,企业的生产能力经常不能充分发挥,大规模生产的积极意义受到限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企业生产的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缺乏计划性的矛盾在流通领域得以强化。

  (二)生产费用与流通费用。

  机器大生产的直接效果是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早期工业革命的国家以廉价的产品打开了世界各国的市场大门。微观经济学理论也告诉人们,企业扩大规模可以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从而使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规模扩大

上一篇:理工论文:[自动化]脉冲功率装置能源计算机控制技术
下一篇:管理论文:[工商管理]客户保持与合作伙伴战略的实施